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向基层延伸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泰山区岱庙街道东湖社区以创新举措和扎实行动全力投入“无废社区”建设工作,将“无废”理念深度融入社区规划、居民生活与公共服务各环节,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发展之路。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老旧小区的治理觉醒。上世纪末建成的东湖社区,曾因基础设施老化陷入“破窗效应”困境:斑驳路面坑洼积水,私拉电线如蛛网密布,公共花坛沦为“私家菜园”,养鸡噪音与异味更让居民怨声载道。面对难题,社区两委以“无废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楼头议事会”“马扎拉家常”等协商机制,将200余条居民诉求转化为改造蓝图。试点改造中,当斑驳路面变身平坦大道、废弃空地规划为1000余个停车位时,居民自发拆除私建菜地鸡栏,从“站着看”变为“动手干”,为后续改造注入“全民参与”的活力基因。
智慧管理与文化浸润的双向奔赴。社区以“绣花功夫”破解管理难题:21处垃圾分类亭、6类便民投放点织就环保网络,“宠物卫生间”用文明细节化解养宠矛盾。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将墙面变身“无废主题画廊”,增设16处公共桌椅,闲置角落化为共享书屋、居民捐赠的旧书与文体用品在此流动,唤醒“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通过网格员“日巡查+微宣传”机制,环境投诉实现及时受理、快速解决,居民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维护”,共同绘就“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生活画卷。
边角空间激活“无废经济密码”。东湖社区巧用“边角经济”破解资金困境,充分利用小区闲置空间,引入生鲜柜、快递柜、直饮水机、奶吧机等项目,重新规整小区北侧停车场,增加公共部位收益。形成“收益—投入—增值”的良性循环,让“无废”理念扎根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绿色积分+代际共治,激活老旧小区绿色生命力。社区广泛推行“绿色积分”制度,居民参与分类可兑换洗衣皂、抽纸、环保袋等生活用品,让保护环境成为看得见的实惠,有效激发了大家参与“无废社区”建设的内生动力。更组建“银发督导队”“红领巾护卫团”志愿服务队,让老幼群体成为环境守护者。如今,东湖社区,社区垃圾分类意识广泛普及,公共空间违规占用现象清零,这个曾经的老旧小区,正以文化凝聚力和治理创新力,书写着城市更新的绿色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