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新闻 | “力度”“温度”共振 为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动能”

日期: 2025-02-24 来源:泰安市生态环境局

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环境之“优”促发展之“进”,近年来我市环环走心,在严把项目环评审批准入关、排污许可关、监督执法关的同时,持续优化助企服务,加强生态环境要素保障,推进生态环境领域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去年以来,我市完成86个省级重点项目、97个市级重点项目环评保障工作,实现重点项目环境要素应保尽保,大力推行差异化执法,开展非现场检查1653家次,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干扰,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

环评审批“加速度” 助力项目“加速跑”

环评不仅是环境管理的“桥头堡”,也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

“环评报告送审后仅一周就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排污许可证也很快拿到手,为我们节约了大量时间,这下可以加快建设、放心生产了。”山东亚荣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说。

为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山东亚荣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新上年产1万吨的TDCPP阻燃剂项目,市生态环境局全程主动帮扶,在环评审批报告编制、总量指标调剂保障、排污许可证编制审核等环节细致指导,帮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顺利通过了环评审批手续。

“每份环评报告背后,都是一个事关生态环境安全的建设项目。通过环评审批,可以提前预测项目可能存在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要求建设单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调研员戴先锋说。

去年6月份,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环评制度改革。“我们将省市县699个重点项目纳入重点服务项目库,市县联动‘一对一’帮扶,各项目的专家评审通过率不断提升,环评办结率达到100%。在办理中,实行边审查边审批,边公示边审批,破解了环评修改影响进度的难题,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帮助企业及早取得环评批复。”市生态环境局生态保护科科长张长青说。

探索创新,先行先试,泰安高新区获批省级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如今在高新区省级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园区内,告知承诺审批、环评降级管理、豁免环评、打捆审批、调整总量前置等各项改革正加快探索落地,目前已有5个项目实现了“环评告知承诺制”试点审批,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不经评估、审查,直接出具批复意见,将法定的30日审批时限压缩到不超过2个工作日;13个光伏发电项目实行环评豁免管理,不再需要办理环评登记表备案手续;1个项目实行降级审批,将环评报告书降低为报告表,大大减少环评报告编制时间及编制费用,既缩短审批时限,又减轻了企业经济负担。

建立可替代总量“指标池”算好污染物排放总量“一本账”

企业生产便伴随着污染物地排放,如何高效配置有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成为保障重大项目、优质项目落地的重要一环。

252千伏智能化GIS绝缘拉杆是高压开关的关键零部件之一,也是鲁能智能输变电制造基地项目中的重要产线。然而,在项目建设之初,公司面临着污染物排放指标不足,无法上线新项目的难题。得知该情况后,泰安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生态环境局泰山分局第一时间想办法、出主意,最终通过深挖企业内部减排潜力,将老公司关停喷漆房的削减量全部调剂给新项目,通过企业内部调剂,明确鲁能项目替代源,解决了总量缺口问题,保障了重点项目总量需求。

“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围绕合理和高效两个关键词,我们通过挖潜与扩容并重、增产与减污并举,以‘有解思维’不断创新环境要素保障机制,多角度破题。”戴先锋说。

算好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一本账”,我市积极指导企业开展污染减排工作,深挖企业内部减排潜力,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内部协调,同时统筹各县(市、区)的减排削减量,建立全市范围内的可替代总量“指标池”,用于支持全市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并允许企业优先从拟关停的现有企业、设施或者治理项目形成的污染物削减量中预支,污染物减排方案于新项目投产前完成,确保项目建设不受总量指标影响。

2024年,全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为297个新建项目办理污染物排放总量确认手续。为解决总量替代指标不足问题,我市还探索开展了总量指标跨市协商调剂使用,经与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多次对接,开展枣庄市氮氧化物和我市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指标跨市协商调剂使用,解决了泰安市远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30万吨功能纸基及辅助材料建设项目替代来源不足的问题。

非现场执法“无事不扰” 高科技监管“无处不在”

企业既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既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又保障企业生产顺畅无阻,“无事不扰”与“有案必查”这对看似矛盾的难题,在非现场执法下迎刃而解。

市生态环境局推行“服务式执法”,探索“差异化执法”,积极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对于纳入清单的企业,在无信访举报、排污超标时,采取查阅自动监控、视频监控、智慧电表等非现场监管方式,减少或免予现场执法检查。同时,坚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对突出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信息及时录入“山东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系统”,通过信用分级分类管理,督促企业及时改正环境违法行为。

“无事不扰”不等于当“甩手掌柜”,科技手段让监管“无处不在”。由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系统、多参数监测微观站、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等组成的全方位高密度大气监测网络,高效精准监测大气污染;用电监控、无人机、走航车等非现场执法手段,最大程度减少企业负担……以“智”促“治”,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自动监控监测能力及网络建设,具备了对环境空气质量、跨界河流断面、饮用水源地水质等环境质量状况以及重点监管企业、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情况的24小时连续监控能力,每年提供自动监测数据2000余万个,进一步优化监管模式。全市生态环境领域非现场执法比例已达到47%,1377家企业已安装用电监控,安装点位6116个,高科技的环境监管手段正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