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近年来,泰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美丽泰安和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为建设美丽泰安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泰安市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荣获省督查激励;美丽河湖创建成效明显,海子河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实现由‘纳污河’向‘生态河’‘景观河’的蝶变。生态示范创建再结硕果,东平县获评2023年度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实现泰安市生态文明强县零的突破,宁阳县被评为省级‘整县域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打造区域。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创建通过生态环境部年度考核评估。高质量发展底色更浓,‘1市、1园区、2企业’(新泰市、新泰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晋煤明升达、石横特钢)入选首批山东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泰安市获批省级EOD项目2个,总投资59亿元。2024年1至12月,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28,居全省第八位,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水环境质量指数4.76,居全省第三位;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这是泰安市交出的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党建工作现场交流会。
高站位谋划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加快构建
我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统筹谋划、高位推进、精准实施。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202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会议168次、作出批示165次、专项调研108次,有力推动了党中央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在泰安落地见效。
泰安市“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
高标准编制《泰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等系列规划文件,出台《泰安市市直有关部门和省属以上驻泰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完善领导包保、部门督导、考核奖惩、环境约谈、量化问责、有奖举报等制度,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多元协商共治大格局。
高标准治理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
坚持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系统治理,近3年实施重点攻坚任务300余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内陆城市前列,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连续两年保持“全优Ⅲ”,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优美生态环境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坚定不移打好蓝天保卫战,协同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标志性战役,全市31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6家水泥熟料企业、5家水泥粉磨企业、3家焦化企业、1家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600余家涉VOCs企业完成低效治理设施改造,144家企业完成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替代,1家企业入选全省豁免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企业名单,6家企业成功争创环保绩效B级企业。累计淘汰国三非营运柴油货车2189辆。泰山区4889户完成城中村、老旧小区清洁取暖改造。第三个碳市场履约周期,全市17家发电企业纳入配额交易,全部完成履约任务,履约率100%,配额总体盈余35.228万吨。
泰安市“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
坚定不移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城区水环境“一张网”建设,扎实推进城市排水“两清零、一提标”,累计改造市政雨污合流管网221.23公里,4个县市(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完成整县制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强化入河排污口环境管理,818个入河排污(水)口实施了溯源整治核查,52个合法排污口纳入日常监管。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11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有6座完成提标改造,出水水质达到准Ⅳ类;辖区49处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完成提标改造;3339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与济南、济宁、聊城、临沂签订17个县际流域横向补偿协议,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污,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坚定不移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2021年以来累计发布重点监管单位名录236家次,确认重点建设用地空间信息464个,评审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522个。农业投入结构不断优化,化肥用量(折纯量)较2020年下降4.7%,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8.51%。成功争创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完成7个化工企业聚集区、26个工业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成果系统集成,国控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稳定达标。加快“无废城市”全域建设,完成13个生活领域共计215个“无废细胞”评估认定;深入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累计梳理遥感疑似问题点位421个,全部完成排查整治。
高水平保护美丽泰安建设扎实开展
深入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建设重大部署,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启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十大行动”,深入开展以泰山为龙头、大汶河为纽带、东平湖为重点的生态保护治理,累计完成117处、845公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恢复治理,建成绿色矿山57个,绿色矿山建成率70.4%,建成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生态示范创建成效显著,累计争创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省级“整县域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打造区域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稳步推进,东平湖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1664只,是目前国内记录到的最大单一种群。
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提质增效
把握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政策机遇,大力推进产业、能源结构等优化升级,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圆满完成两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绿色新动能持续壮大,全市“四新”经济占GDP比重提高到33.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6.34%。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泰山锂谷”“光伏+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建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电力装机的比重达到63.15%。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争创首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4个。积极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泰安港老湖作业区一期工程、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一期工程投产运营。新泰市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近零碳示范创建城市。
高服务保障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以环保“硬”措施,优化营商“软”环境。采取减排、预支、统筹、争取等措施,强化环境要素保障。在全省探索开展污染物总量跨市调剂,尽最大努力克服环境要素不足难题。加强环评审批,2024年以来累计审批建设项目442个,办理登记表备案项目1272个;为277个项目办理污染物总量确认,将省市县699个重点项目纳入重点服务项目库;完成86个省级重点项目、97个市级重点项目环评保障工作,实现重点项目环境要素应保尽保。
大力推行差异化执法,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有需靠前”,将481家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开展执法检查1598次,其中非现场检查1401家次,占比87.67%,最大限度减少了对企业的干扰,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
高要求整改环保为民理念深入践行
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群众之事为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环境诉求。前两轮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交办的3054件群众信访件全部办结并销号。2024年以来,生态环境领域共接12345政务服务热线转办工单709件,办理第三轮省环保督察信访件1533件,组织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排雷”行动,排查问题500余项,一大批群众身边环境诉求得以解决,群众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高能量汇聚环保宣传教育氛围拉满
保护环境宣传先行,我市坚持从增强市民环保意识入手,创新活动载体,讲好环保故事,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在泰安召开。成立生态文明宣讲团,2024年开展环保“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等主题宣传100多场,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加强环境宣传阵地建设,先后命名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环境教育基地20余家,开展活动136次,内容涵盖环境监测、垃圾发电、研学基地等多种类型。抓住“世界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先后组织环保成就展、放鱼养水、媒体采风等系列活动,激发市民投身环保的热情。
无废登山节活动,工作人员向参赛者介绍环保秸秆扇。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下一步,泰安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美丽泰安建设和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战场,以更坚决态度、更务实作风、更有力举措,统筹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提升城市生态底色,让泰安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