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名称
案例名称:发挥“三线一单”指挥棒作用,奏好泰安水质提升主旋律
应用领域:生态保护治理
应用层级:全市范围
应用地点:全市范围
二、案例应用情况
泰安市作为山东沿黄重要城市之一,83.2%的面积位于黄河流域,境内汇聚了黄河流域重要蓄滞洪区东平湖、黄河下游最大支流大汶河,水环境质量好坏影响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安全。为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守好母亲河,我市坚持以“三线一单”作为精细化管控抓手,把脉问诊,加压紧盯水环境保护区,源头减排深挖保护潜力,紧紧围绕我市“三线一单”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严格落实市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做好水生态保护和开发。
(一)“一张网”推进城区污水治理
按照“三线一单”全面加强污水管网建设要求,我市积极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污水收集处理和雨污管网分流改造,科学实施沿河沿湖截污管道建设,新建污水管网63.2公里,实施雨污分流改造60公里,完成521公里污水管网排查整治,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6万吨,城区污水处理厂外排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二)“一张表”全面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监管
对照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强化源头约束,集中统一对全域入河排污口开展大摸排、大整治,对违法排污口关停取缔,对合法排污口实行入河(湖)排污口统一编码管理,采取“查、测、溯、治”四个环节,确认入河排污口3578个,逐个建立档案,实施动态管理,确保入河之水源头清晰、水质可控,从源头保护水系健康。
(三)“一体化”推进乡镇农村治理
紧紧围绕市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目标,做好“农”的文章,将乡镇、农村作为一个整体,严格落实分区管控清单要求,强化城乡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5个乡镇实施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改造和配套管网建设,19个乡镇规划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或收集池。“整县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576个行政村新增完成生活污水治理,24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圆满完成13处,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管理,确保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四)“一站式”工业污染源管控
按照市级清单提出“深入推进化工等行业水污染治理”,我市强化4个化工园区监管,在4个省级化工园区全面推广“环保管家”,提供“一站式”专业化环境管理服务,及时发现化工行业存在问题,投资7亿余元,全面完成宁阳化工园区公共管廊、“一企一管” 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确保了海子河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Ⅳ类标准,整体提升全市化工行业水污染排放水平;落实“小流域生态整治”要求,强化柴汶河流域综合整治,实施清源污水处理厂工艺改造,建设新泰·城南污水处理厂、新泰污水处理厂下游人工湿地等工程,对重点企业废水和城区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柴汶河西高村桥国控断面水质成功实现优Ⅲ;70家重点涉水企业和12家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测监控设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
(五)“一目标”保护东平湖
为切实落实“三线一单”保护东平湖敏感生态区的目标,严格按照限制排污总量控制入湖泊污染物总量,强化东平湖综合治理,修复湿地3.4万亩,建设环湖生态隔离带84公里,拆除清理畜禽养殖场户157家,成立“生态110联合执法巡查执法大队”,对东平湖周边排污单位实施常态化巡查,东平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六)让“三线一单”成为“一把总指挥”
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要求,建立“一盘棋”意识,建立“大保护”格局,各司其职,鼎力合作,制定了市委常委包保制和部门督战制度,逐月制定改善目标,常态化召开水环境形势分析会,围绕市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深入开展排查,累计检查企业1306家次,立案167起,排查、清理涉河湖违法违规问题141起,督促辖区企业落实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做好生态水系保护。
三、案例应用效果
“三线一单”在落地实施后,我市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1年1-4月份,泰安市水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全国倒数第20、全省倒数第2。经过全市紧紧围绕“三线一单”分区管控要求,上下齐心合作,2022年1—10月份,泰安市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数比去年同期改善15.4%,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位。
四、案例应用启示
“三线一单”既高屋建瓴为全域整体发展方向和保护方向奠定了基调,划下了“框子”,突出了地方特色,指明了保护和发展方向,又精细分区明确了各精细单元特色,为小区域精细管控定下了准星,紧紧围绕“三线一单”,我市正在向水域长清、鱼翔浅底的方向发展,为泰安这座旅游城市增添了活力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