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泰安市政府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泰安市“无废城市”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主持,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二级高级主办秦平安、市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赵维立、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李伟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大众网、泰安日报、泰安市广播电视台、泰安新闻发布网站等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秦平安就我市“无废城市”建设背景、推进情况、主要任务及推进计划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2022年4月24日,我市作为黄河流域重点地市,成功入选国家级“无废城市”百城创建名单,为山东省九个地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动员会,研究解决建设任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高位推动、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1月14日,市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泰安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共设置6类24项重点任务,明确了具体工作内容和责任单位。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构建长效机制。细化“无废城市”建设目标、任务、项目清单,明确“无废城市”建设各部门职责边界,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二是加快工业领域低碳绿色发展,推动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聚焦重点工业领域,结合我市工业化强市计划,推动工业低碳化清洁化发展。三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主要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秸秆收集储运体系,推动农膜源头减量化,提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四是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生活源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大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加强污泥资源化利用及全流程管控,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五是加强能力建设,切实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优化危险废物收集利用处置体系,提升医疗废物管理能力,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六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泰安“无废城市”品牌。构建“无废旅游”产业,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全域垃圾分类“泰安”模式,建设现代生态农业。
市生态环境局就“什么是无废城市”进行了介绍。“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市城市管理局就“泰安市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进行了解答。自2017年起我市作为全国首批4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全面推行“点线融合、四级贯通”城市管理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6.7%。
市农业农村局就“如何推进农用薄膜污染防治”进行了讲解。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原则,围绕重点区域建立农膜回收站点,完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探索了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等多种废旧农膜回收方式。截至目前,全市地膜回收率达到82.9%。
下一步,我市将从三方面全面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一是有序推进目标任务落实。对照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结合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情况、重点领域固体废物管理现状,根据固体废物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四个清单”逐项逐条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全力抓好推进落实。二是精心打造亮点模式。结合我市工业化强市战略,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开展“无废景区”建设,构建“无废旅游”产业链,打造“无废泰安”旅游品牌。推动重点大宗固体废物规模化、高值化、低碳化综合利用。打造全域垃圾分类“泰安模式”,逐步建成全域覆盖、城乡统筹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加快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建设,推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三是有效推动全民参与。深化“无废细胞”建设,逐步扩大宣传覆盖范围和创建规模,着力推进学校、社区、机关、酒店等生活领域“无废细胞”建设,加大“无废”宣传引导,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泰安”,转化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让‘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