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一单”指挥环保大合唱

日期: 2022-12-16 来源:泰安市生态环境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我市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坚持以“三线一单”为总指挥,依托“1+107”分区管控体系,唱好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合唱。

一、用好准入清单,严格建设项目准入

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把“高耗能、高好水、高排放”项目审核关,以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为底线,对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说不,强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优选污染防治措施,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守好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助力企业绿色规范运营,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重优化。例如,山东九鑫日用化工有限公司位于东平经济开发区,是一家化妆品和洗涤消杀用品研发生产于一体的大型日化企业,该公司拟新增日用化学品产能,在项目咨询我局意见时,根据泰安市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准入清单中东平经济开发区环境管控单元空间布局约束要求,该区域“控制产业集聚区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区域内火电、石化、化工、冶金、钢铁、建材等高耗能产业产能规模。”,我局对该项目予以否决,并积极引导企业向经省政府认定的化工园区转移。

二、强化空间约束,促进行业结构日趋完善

严守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实施“上新压旧”“上大压小”“上高压低”,严控“两高”项目上马,引导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对东平湖、大汶河、饮用水源地等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施重点保护,不断推进国土绿化,结合管控单元特点,做好产业布局,优先保护单元,如东平湖,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完善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提升整体生态环境稳定性;对重点管控单元,结合区域发展特点,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围绕新型工业化强市工作,加强和延伸产业链,合理布局生活和生产空间,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对一般管控单元,宜保护则保护,宜开发则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推进规范化管理,促进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

三、强化污染物排放管控,不断擦亮泰安底色

坚持以“三线一单”为抓手,结合污染物管控要求,不断谱好水、气、土奏章,守好蓝天,护好碧水,清净净土,提升我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抓好水环境管理。为深入落实泰安市市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中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中关于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监管、持续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管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严格按照限制排污总量控制入湖泊污染物总量等管控要求,我市强化入河(湖)排污口监管,实行入河(湖)排污口统一编码管理,采取“查、测、溯、治”四个环节,确认入河排污口3578个,逐个建立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市共3339个村庄,截至2021年底已完成165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共24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截至2021年底13处已完成治理;强化源头治理,确保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全市先后关停取缔或升级改造“散乱污”企业6809家;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6467家;70家重点涉水企业和12家污水处理厂严格执行《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第1部分:南四湖东平湖流域》标准,均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测监控设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出现超标及时调查处理,每月通报超标情况。以泰城4座日处理能力26万吨污水处理厂为试点,实施提标改造,率先将外排水质COD、氨氮、总磷等指标提升至地表水Ⅳ类标准,确保外排水质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衔接。1-10月份,大汶河戴村坝均值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全市水环境质量指数为5.20排名全省第5名,同比改善率为15.6%排名全省第1名。

二是打好大气攻坚。对照“三线一单”泰安市市级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中提出的大气污染治理采取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全过程防控措施,我市采取源头防治,靶向管理的机制,强化从源头到产出一条龙管理,上半年启动全市低效设施排查整治,累计排查涉气企业1141家,完成整治企业562家;对山东石横特钢等19个项目进行超低排放改造,3家焦化企业有组织排放均达到超低排放标准,7家水泥企业利用冬季错峰生产进行改造;扎实做好管控要求中关于柴油车淘汰和监管的部署,在全省率先启动黑烟车智能识别系统信息共享机制,与公安、交通部门开展联合检查48次,抽测柴油货车抽测柴油货车1400余辆,极大提升了污染物排放水平;围绕“三线一单”,实施涉气企业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整治、散煤治理、工地扬尘治理、道路保洁、渣土治理、道路及周边污染整治、移动源污染治理、成品油市场整治、餐饮油烟治理等“十大专项行动”,解决制约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难点问题。今年1-11月,各项大气监测指标全部实现同比改善。其中,二氧化硫、臭氧两项指标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1,优良率、综合指数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2。

三是做好土环境工程。严格落实市级清单环境风险防控要求,更新发布2022年度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确定61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完成49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危险废物管理方面,开展黄河流域固体废物排查整治行动,全面排查辖区固体废物环境安全隐患,防范化解环境风险。强化医疗废物管理,截至目前,全市2022年度共产生医疗废物2780吨,其中涉疫情医疗废物563吨,所有医疗机构、集中隔离场所医疗废物均已集中收集、安全规范处置。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打造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泰安模式”。保障了泰安土壤安全,有效防范了环境风险。

四、强化环境风险防控,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深入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积极创建“无废城市”,紧盯57家危化品生产、使用、经营单位和31家危险废物收集、处置、利用单位,深入排查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隐患;通过“高清卫星遥感—现场核查—遥感回头看”的闭环工作模式,对全域范围内固体废物非法堆存、倾倒、填埋点位进行全覆盖、无死角排查,遥感梳理疑似问题点位421个,坚决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在大汶河创新推广应用“南阳实践”实施理念,制定实施大汶河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形成大汶河突发水污染事件纵深式防线,有力保障黄河流域环境安全。积极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的污染源监测和监控体系,建成大气污染热点网格29个、空气质量微观站229个,实现空气质量监控重要点位全覆盖;采用气溶胶激光雷达走航等技术手段分析研判大气污染源分布情况,实现靶向精准治污。积极推进用电监控等非现场执法应用,全市1388家企业已安装用电监控,安装点位5853个,全市41家核与辐射利用单位全部安装在线视频监控,共安装摄像头142个,进一步加强智能监控和大数据监管,有力提升了监控预警能力。

“三线一单”自发布实施以来,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城镇建设、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执法监管正在发挥巨大作用,例如,《泰安市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在编制过程中,强化与“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分析,提出全市“十四五”期间种养基本平衡、农牧共生互动、生态良好循环的生态畜牧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的发展目标,根据分区管控要求制定规划发展方向,优先保护单元禁止擅自排放污水;重点管控单元积极推广“养殖-粪污处理-种植”结合的生态农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般管控单元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污染物排放管控。通过发展规划指导畜牧业绿色健康生态友好发展。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以“三线一单”为抓手,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指数,加快形成绿色发展道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