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驱车经过崎岖的上山道路,来到东平县银山镇铁山废弃矿山治理现场,高处俯望,从极远处的巍巍青山,到近处泛绿的苗木,再到稍远处的点点绿意以及清澈湖水,一幅由红、黄、蓝、绿等色彩绘就的山川画卷,即刻呈现在人们眼前。“去年,这里还是一处寸草不生的采石场,没想到现在变成了大花园,每天早晚来这里走走逛逛,真的不错。”银山镇孙皋村村民孙女士饶有兴致地说。
让“废弃矿山”旧貌换新颜,彰显出东平县党委、政府以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我省反馈意见指出的“‘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滞后”的问题整改为契机,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百姓获得幸福感的决心和魄力。
银山铁山片区修复前
银山铁山片区修复后
一场“开山采石”的生态“伤痛”
东平县银山镇,位于泰安市东平县西部。银山镇境内多山,镇名就来自境内的银山,其东南约7公里为金山,西北约3公里为铁山,共有大小山头15座。银山镇还多水,黄河在该镇穿过,东边还靠着山东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
近绿水、拥青山,本应该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宜居之地。但银山人虽坐拥“金山”“银山”,却因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水患频发、居无定所,而一度过着苦日子……
上世纪50年代,为修建黄河堤防,储备防汛石料,铁山成为石料供应基地,经多年开采,沿黄大部分山石资源已开采殆尽,矿区地形地貌被严重破坏,原有自然植物已不存在。到了80年代,银山人为改变“穷乡僻壤”的生存发展危机,又打起了“开山采石”的主意,做起石头营生,吃上了“石头饭”。2010年左右,全镇石子厂、石灰厂、锯石厂、石雕厂等发展到500多家,全镇固定资产达到8亿元,建材从业人员占到全镇劳动力的60%以上,建材行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建材大镇。
石材产业的迅速发展,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一座座满是“伤疤”的山体,诉说着银山人无限的伤痛……
群众环境信访举报问题长期无解,“开山放炮,震得房子都动弹,空气中都是石头面儿,被子、衣服根本不敢拿到外面晒。”
吹响生态修复“集结号”
银山铁山片区修复前
银山铁山片区修复后
咬定“治山”不放松。东平县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坚定绿色发展定力,勇挑重担,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多重压力,按照“保障安全、恢复生态、兼顾景观”总体要求、“宜建则建、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原则,吹响了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集结号”。
“2017年以来,在东平县委、县政府支持下,我们叫停了所有的山石开采加工企业。2019年,对铁山等6个片区3413.8亩破损山体进行修复。”银山镇负责同志介绍,项目治理将废弃矿山复绿与土地复垦、旅游景观建设相结合,采取综合治理思路,对山体立面进行削坡减载,清除危岩体,续坡覆土绿化,最终达到预期治理效果。
为确保任务如期完成,东平县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党员干部盯靠工地,白天在各个项目部轮流督导巡查,现场协调工作,督导安全环保施工,晚上开专题会研究白天遗留下的待解决问题,为打造矿山生态修复样板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与此同时,每天100余台挖掘机、200余台破碎锤、30余台铲车、100余辆渣土车、10余辆洒水车、600余名施工人员各负其责,地形地貌整治,客土回填、土地平整、修筑浆砌石挡墙、石笼挡墙、围堰、截排水沟、蓄水池、管涵,对平台、自然山体、缓坡、岩质边坡进行绿化,配套灌溉设施,建设景观湖、景观道路、生产路、生态停车场等单体施工全面开花,重点突进,保证了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任务完成。
变“生态疮疤”为“绿色名片”
银山铁山片区修复前
银山铁山片区修复后
东平县把银山镇铁山废弃矿山做成矿山生态治理的典范,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在安全环保施工的前提下,牢固树立样板工程、百年工程理念,采取综合评比、优中选优、相互借鉴、互相融合的方式,选取最科学、最实用、最高效的治理方案。在具体施工中,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就势,因坡就坡,合理调整设计工艺流程,提高工程质量和效果,为废弃矿山“疗伤”,让破损山体披上绿装,既盘活了闲置和低效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矿产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危害,又消除了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实现了“金山银山”的价值,恢复了“绿水青山”的颜值。
“银山镇铁山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实现了‘两连’创新,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一是“黄河连线”,东平县将矿山生态修复、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沿黄工程有机结合,复绿矿山约700亩,新增耕地约300亩,为黄河防汛筑牢安全屏障;二是“绿富连兴”,废弃矿山治理与乡村旅游业态相融,充分利用原有矿坑,高标准打造景观湖,栽植观赏性树木、灌木,规划游步道、生态停车场等,将废弃矿区打造成兼具生态、景观、旅游、农产品采摘等多种功能的乡村休闲旅游景点,实施利益共享和“一体发展”,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绿水青山相映美,金山银山幸福长。东平县委、县政府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续保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定力,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培植壮大文旅康养、生态渔业、临港经济等特色产业,全力支持黄河沿岸、东平湖周边乡镇发展,致力将东平县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特色产业发展隆起区、文旅康养产业样板区和乡村振兴引领区。
(本文图片由尹燕军拍摄)